圣诞节到来之际,在阿根廷经营牛肉熟食生意的罗莎却高兴不起来。作为节庆灵魂美食,牛肉价格最近“一日数涨”,“劝退”了不少消费者,也让罗莎对营业额忧心忡忡。

  一切还要从阿根廷新总统米莱几周前上台说起。他推出的被称为“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措施,使阿根廷经济承受通胀加剧的阵痛,不满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最新消息是,米莱呼吁阿根廷国会从12月26日起审议其签署的经济改革紧急法令,审议结果将决定改革能否推进。

  分析认为,米莱回调了一部分激进竞选主张,采取更务实做法,先从纠正阿根廷经济扭曲现象入手。但短期内可能造成通胀上升、民生恶化等问题,未来经济能否企稳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关键在于能否恢复国际资本市场的信心。

  上台“两把火”,民众不淡定

  12月10日,阿根廷自由前进党领导人米莱举行就职典礼。这位曾以电锯作为竞选道具、承诺大刀阔斧改革的总统,一上台就以激进的经济改革政策引起全球瞩目。

  12月12日,米莱点燃新官上任“第一把火”。他的经济部长宣布把阿根廷比索官方汇率从1美元兑换约400阿根廷比索贬值至1美元兑换800阿根廷比索,并放松进口管制。

  其他举措还包括:减少财政赤字,将政府部门由18个减少至9个、降低政府对能源和交通的补贴、停止新建公共工程招标等。

  政策公布的24小时内,阿根廷部分商品价格涨超100%。四天内11个省先后宣布进入经济紧急状态。不过与一部分阿根廷民众的不满相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仍赞扬米莱政府“大胆的初步行动”,认为这将为更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基础。

  12月20日,米莱的“第二把火”跟进。他宣布已签署一项包含300多项经济改革措施的紧急法令,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出口自由化、摆脱价格控制、放松对采矿业和其他行业的管制等。法令定于12月29日生效。

  12月22日,法令被提交给国会。米莱呼吁在12月26日至明年1月31日之间召开国会特别会议对法令进行审议,以便推进改革。

  有媒体形容,法令签署之后初始反应不错——阿根廷金融市场对“一举解除经济管制”弹冠相庆,股市上涨13%,华尔街以美元计价的阿根廷主权债券交易走高。但随着时间推移,乐观情绪逐渐消退,地平线上乌云密布。

  最明显的阵痛莫过于,物价以更快的速度飙升。比索的大幅贬值,使咖啡、电子设备和天然气等以美元计价的进口产品立即变得更加昂贵。福利计划可能取消的风声,则迫使失业群体和坐轮椅的老人加入游行队伍,敲击锅碗瓢盆宣泄愤懑。降低政府补贴、停建开发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引发地方财政困境……

  经济咨询公司Ecolatina预计,阿根廷12月环比通胀率将达到25%左右,高于11月的12.8%,这将使全年通胀率达到210.3%。

  “我总是说,我们就像在上学,每5分钟就要参加一场维持收支平衡的艰难考试。”阿根廷一家肉馅卷饼店的老板尼古拉斯说。罗莎则叹道:“这是阿根廷,所以我习惯了通胀。但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电锯般改革”带来什么?

  有舆论指出,米莱的法令涉及366项“必要和紧迫”的改革条款,之前的领导人从未尝试对经济体系做出如此大规模的颠覆。怎么看这场“电锯一般、火花四溅”的改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认为,首先,米莱是作为阿根廷极右翼势力代表上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是落实其竞选承诺、推动自由主义经济主张的必然行动,旨在纠正阿根廷国内经济扭曲现象。

  “例如,阿根廷汇率市场中存在官方汇率、黑市汇率等多种交易。调整至1美元兑换800阿根廷比索,有利于反映真实的市场状况,恢复人们对政府金融政策的信心。”牛海彬说。

  “再如,此前由于受到政府补贴,能源价格被低估。米莱希望通过新政给燃料生产企业注入积极性。”牛海彬说,“而精简政府部门,则是希望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多用于经济领域,减少公共债务累积。此外,还包括推动国家资本退出市场领域,给私有资本更多空间等。”

  但是,采用“休克疗法”、通过紧缩政策刺激经济必然经历阵痛,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物价上升、福利削减等方面。牛海彬指出,这些代价能否换来日后财政的改善,以及经济的企稳复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第一,米莱政府仅仅从国内层面努力,很难完全解决问题。一大挑战在于国际资本市场能否对阿根廷的政策恢复信心。

  “阿根廷是不是要不惜一切推行美元化?还是打造一个负责任的央行、建立一套比较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这些政策走向不确定的话,米莱政府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融到所需资本。”牛海彬说。

  第二,取决于民众能否给于足够理解和支持。牛海彬指出,大选暴露出阿根廷国内民意分裂、政治极化。对于米莱的政策,支持者可能继续声援,但依赖社会保障、支持中左翼的穷困民众,则会大声表达不满。

  还有分析认为,米莱可能有6个月窗口期。如果情况持续得不到改善,即使是米莱的支持者也可能失去耐心。

  充满悬念的国会过堂

  强院弱府、小朝大野,也是米莱推进经济改革面临的难题。

  目前,自由前进党在国会两院均只占少数席位,紧急法令被以“庇隆主义”为代表的左翼反对力量形容为“卖国政策”,保守派联盟中的温和派也持强烈批评态度。这让紧急法令在国会的过堂充满悬念。

  一种看法认为,总统孤注一掷地获得立法权,没有与任何人谈判,而且他签署法令中的部分内容不适用于宪法相关规定,理应叫停。但另一种看法认为,过去几十年每一位阿根廷总统都签署过紧急法令,即便存在争议也没有一个被国会否决,所以“历史站在米莱一边”。还有法律人士称,即便国会放行,受损失的利益集团仍可通过司法手段对法令施加阻力。

  牛海彬认为,第一,米莱深知受到反对力量的掣肘,当选后已对竞选主张做出回调。

  例如他意识到短期内实行全面美元化涉及经济主权,不但可行性不高,更可能损害农业行业的利益,就转而采取让美元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做法,从消除市场扭曲现象入手。这样一来,改革的震动就不至于过大。

  第二,改革举措牵动多个领域,一些群体可能利益受损,另一些可能得利。鉴于此,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议员们可能有一个相互谈判妥协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米莱的改革举措做出调整。

  根除积弊任重道远

  展望阿根廷经济改革前景,牛海彬认为,短期内该国通胀率还会进一步上升,民生可能继续恶化。私人资本或外国资本将等待阿根廷政治企稳、政策受到认可、汇率相对稳定后才会“入场”,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外部市场还将观望:阿根廷与中国、巴西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能否稳定,IMF能否与阿方就债务偿还协议达成新安排,等等。

  牛海彬指出,从历史维度看,阿根廷曾采取过“休克疗法”,例如1985年时任总统阿方辛实行“奥斯特拉尔计划”等,但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从地域维度看,拉美地区也不乏使用“休克疗法”、推行美元化的案例,例如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但首先,阿根廷的经济规模远大于这些国家,在阿根廷外汇储备亏空的情况下没有其他国家或机构愿意给它注入如此大量的美元流动性。其次,如果阿根廷全盘美元化,农产品、矿物等主要产品的出口不得不跟随美元汇率调整的脚步,会使该国出口经济陷入被动、脆弱面更明显。

  总结起来就是:“休克疗法”在阿根廷成功并不容易;即便别国能用,也不一定适合阿根廷。

  牛海彬指出,阿根廷农业、能源等资源禀赋不错,过去也曾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刻。如今陷入困局,一是因为经济结构单一,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没有将收入投入现代化工业建设,导致经济依赖农业出口、矿物产量低下。二是与该国大搞福利政策、疏于通过提高生产力增收入稳就业有关。

  “虽然近几年阿根廷左翼政府采取举措,改善了经济基本面和经济结构,但积弊没那么快能得到逆转。”牛海彬说,“米莱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保持经济多元发展的态势,二要恢复国际资本市场的信心。这些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