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档“腰斩”:谁在离场?谁在观望?
元描述: 2024暑期档票房腰斩,观众“离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女性观众和年轻人需求变化、视听大片与奇观大片供需错位等方面解读暑期档颓势,以及对未来电影行业的启示。
引言: 2024年暑期档,一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票房盛宴,却以“腰斩”的惨淡收场。与去年相比,票房规模几乎折半,观影人数锐减,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离场”状态。这究竟是周期性经济波动带来的短暂寒冬,还是电影行业新一轮变革的序曲?
暑期档票房“腰斩”:一场观影情绪的退潮
2024年暑期档,116亿的总票房,与去年的206.3亿相比,几乎“腰斩”,规模甚至与2014年、2015年接近。尽管放映场次比去年还多出360万场,但总出票量却仅为去年的57%,直观反映了观众的“离场”状态。
“一超多强”的结构规律,在今年暑期档消失殆尽。2019年,47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超级爆款”,并有《烈火英雄》《蜘蛛侠:英雄远征》等4部票房过10亿的“头部大片”。2023年,《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五部影片在10亿、20亿、30亿阶梯上均匀分布,共同撑起了暑期档的繁荣。
然而,今年暑期档的“头部”仅有两部影片——《抓娃娃》和《默杀》,分别斩获了32.5亿和13.5亿的票房,成为暑期档“唯二”票房破10亿的影片。其他影片,无论是被视为“种子选手”的《异人之下》《解密》和《逆行人生》,还是点映“黑马”《从21世纪安全撤离》,无一票房过5亿,远低于行业预期。
谁在离场?:女性观众和年轻人的观影需求缺失
近年暑期档的购票画像显示,女性观众是拉动电影大盘的重要驱动力。2021年至2023年,女性观众占比从54%升至61%,25岁及以上女性用户是增长主力。去年,几乎所有头部卖座片都仰赖于更多女性观众的购票。
然而,今年暑期档,包括《解密》《异人之下》和《逆行人生》在内的多部影片,女性观众占比均在六成以下,而《抓娃娃》《默杀》和《云边有个小卖部》等票房靠前的影片,女性观众占比则高于去年暑期档均值。
从故事层面来看,《解密》的英雄传记属性,《异人之下》的漫改气质,《逆行人生》的男性中年危机,以及《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中二少年成长,都对女性观众缺乏吸引力。虽然女性观众不排斥这些题材,但今年暑期档电影整体欠缺女性视点,也缺少像去年“封神质子团cp大乱炖”和“女性复仇爽片”这样的营销点,导致女性观众失去了进场理由。
电影行业近年来不断强调年轻观众的重要性。黄建新导演曾表达过对年轻观众流失的担忧,万达电影总裁陈祉希也指出24岁以下观众正在从影院流失。今年暑期档影片供应也呈现出年轻化特质,但这些电影产品依旧没能俘获观众,一周游过后就几乎销声匿迹。
反映在数据上,25岁以下观众在今年暑期top10影片的购票占比仅22%,主力区间仍然落在25岁到34岁之间。年轻观众最喜欢的电影是《云边有个小卖部》,其次是《默杀》,而《解密》和《逆行人生》年轻观众占比不到15%。
谁在观望?:视听大片与奇观大片的供需错位
电影行业近年来普遍认为,电影需要在视听上更进一步才能与剧集和短视频竞争。今年暑期档,多部影片在视听层面都做出了突破,例如《解密》的梦境奇观,《异人之下》的视效镜头,以及《负负得正》和《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美学表达。
然而,在今年暑期档过于低迷的观影情绪下,视听大片激活市场的难度远比想象中大。观众的观影行为被更直接的情绪主导,而情绪并非与技术和视听升级相关,而是与猎奇、社会议题和营销强绑定。
《默杀》糅合了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儿童犯罪、性侵、偷拍等议题,视觉上则叠加了血腥暴力、殴打虐待、囚禁殴打等要素,成为票房亚军。《异形:夺命舰》凭借“一刀未剪”“吓哭小孩”的讨论,推高了其在暑期档末期的票房,最终拿到档期季军的成绩。《抓娃娃》虽然不算奇观,但沈腾和马丽两位国民级喜剧演员,富人扮穷的设定,以及对教育问题的影射,也构成了某种国产电影奇观,产生了社会情绪辐射面,击穿下沉市场。
奇观与情绪的叠加,构成了“极致”,成为驱动观影行为最奏效的方式,而视听大片则成为“慢性药”。
暑期档启示录:反思与创新,为长久计
从产业层面来看,今年暑期档也呈现了电影人对类型和创作的反思与创新。
《解密》是陈思诚对个人英雄主义和天才双雄对决的尝试,虽然票房不及预期,但体现了导演的拓新意识。其他一些票房不如预期的电影,例如《异人之下》《负负得正》《从21世纪安全撤离》,至少在类型、美学、风格某一维度上拓展了国产片语法。
票房成功的电影也带来了启示:
- 叙事过关的喜剧电影仍然是金科玉律,奇观电影点燃观影情绪的法则也依旧奏效。行业缺乏现金流阶段下,电影人可以继续沿这一路径创作。
- IP的效用仍然显著,新老IP依然是吸引观众走入影院的中坚力量。
- 基于学生时代集体记忆的文学IP,相比经典文学改编难度更小,也更具有观众亲和力。
- 现实主义题材处境微妙,需要创作者深入思考观众的需求。
- 场外因素,例如点映口碑和营销策略,也需要创作者结合观影情绪做前置考量。
电影行业需要平衡引导市场和顺应市场的关系,为当下的观众做电影,也要用电影预判观众的预判。
经过一个惨淡的大档期,电影公司的资金链愈发紧绷,产业亟需回血。从速效药开始服用,先度过眼下阵痛期,然后缓缓图之做类型和视听创新,或许是更现实的做法。
常见问题解答:
-
为什么2024年暑期档票房“腰斩”?
- 周期性经济下行,观影习惯重塑,奥运分流,情绪裹挟营销等因素都对票房产生了复杂影响。
- 女性观众和年轻人作为观影主力,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 视听大片无法打通下沉市场,奇观大片作为“刚需”供给不足。
-
如何理解“奇观电影”在暑期档的成功?
- 奇观电影通过猎奇、社会议题和营销强绑定,更容易击中下沉市场,点燃观影情绪。
-
暑期档票房“腰斩”对电影行业有哪些启示?
- 电影行业需要反思当前的创作方向,寻找能够满足观众需求的类型和叙事模式。
- 继续探索视听创新,但也要注重情绪和话题性。
-
电影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市场变化?
- 首先需要度过眼前阵痛期,通过制作类型成熟、能够迅速回血的电影来恢复现金流。
- 同时,要持续进行类型和视听创新,为长久计。
-
未来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 电影行业需要更加注重观众的需求,特别是女性观众和年轻观众。
- 视听创新和情绪营销将继续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
如何才能打造一部成功的暑期档电影?
- 首先要找到一个能够吸引观众的类型和故事。
- 其次要注重视听效果,打造独特的观影体验。
- 最后要进行有效的营销推广,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结论: 2024年暑期档的“腰斩”,反映了电影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电影人需要认真思考观众的需求,不断进行类型和视听创新,才能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